万山区:“三化”建设大棚蔬菜促“三变”改革

投稿信箱:wanshanwang0@126.com      

2017-06-30 09:37:59   

随着农村“三变”改革不断深入推进,万山区立足山地资源优势,依托九丰大棚蔬菜种植技术,在全区推行“九丰农业+”模式,按照“乡乡建大棚、一乡一特、一村一品”的发展思路,选定全区12个村流转815亩土地建成12个标准化蔬菜大棚基地,采取跟踪服务“保姆化”、 管理措施“标准化”、 产业扶贫“创新化”的办法,走出了一条服务脱贫攻坚、服务农村“三变”改革发展蔬菜大棚的“九丰”模式。

 

跟踪服务“保姆化”。 在技术推广过程中,该区采取“保姆式”跟踪服务。一是举办蔬菜种植培训班。在产业发展前期,区农牧科技局组织全区10个乡(镇、街道)的12个“三变”改革大棚蔬菜种植示范点上的务工人员,在九丰农业园区开展大棚蔬菜种植技术现场培训,培训从如何整地、施肥、栽苗及全生育期管理等技术进行了详细讲解并示范,达到了从“务工员”转变为“技术员”。二是定期技术指导。制定统一技术规范,组建了由区农牧科技局技术骨干和九丰蔬菜种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,对各乡(镇、街道)大棚设施蔬菜种植试点基地建设进行巡回或蹲点指导,每个蔬菜大棚每周至少有一次在现场进行专项指导,确保蔬菜每个生长周期各个环节都严格按照技术要求作业。三是不定期反馈问题。针对蔬菜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情况,专家组接到咨询电话后,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或在电话里解决反映的问题,做到预防为主、综合防治。同时,区12个蔬菜大棚点建立了QQ群、微信群,专家组、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在群里分享交流种植技术、种植心得、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经验,形成“共享、互补、共赢”格局。截至目前,举办培训班2期200人次,现场培训及现场指导80期1000人次。

管理措施“标准化”。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,扩大生产规模,是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发展的前提条件,12个蔬菜大棚点按照“九丰”管理理念、基地建设标准化打造。一是“标准”化建棚。各乡(镇、街道)利用有利的地理优势,加大投入,建设标准化的蔬菜基地,提高现代化程度,围绕国、省干道沿线、河流两侧等立地条件好、土壤质量高、交通便利的区域,优先选择具备一定蔬菜产业发展基础、农户积极性高的地区作为试点,发展适度规模蔬菜种植。二是“标准化”生产。在种苗上各乡(镇、街道)选择“九丰”提供适宜我区种植的抗病、丰产、稳产的新品种,按照设施农业要求,进行标准化种植;在前期整地施肥和后期管理上,专家组按照标准化的实施要求进行现场指导。三是“标准化”监管。12个大棚点按照无公害、绿色、有机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,强化产前、产中、产后全过程监管,保障产品质量,杜绝不合格蔬菜产品上市,增强产品的市场美誉度和竞争力。引导和帮助蔬菜种植龙头企业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、专业大户开展“三品一标”认证。截至目前,已投入资金4000万元,完成建设近15万平方米,带动农户1183户4157人,其中贫困户541户1345人。解决就业300余人,农户月收入平均3000元以上。

产业扶贫“创新化”。充分发挥产业化扶贫作用,深入开展“三变”改革,通过由村支两委或专业大户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、引进龙头企业、依托现有专业合作社等方式,流转规划区域内分散到户的土地资源,集中连片发展大棚设施蔬菜产业。如敖寨乡中华山村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00万元用于该村172户464人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股金,与村集体经济结合起来,产生利润后,按照“622”贫困农户入股分红模式进行实施(即:纯利润的60%用于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对象,20%用于村集体经济积累,20%用于运行成本和管理人员的报酬),这种模式的实施实现了整村推进、贫困村变成了富裕村。实行市场化运作,以生产经营主体为主,政府补助扶持为辅,探索建立生产经营主体与贫困户之间的有效利益链接机制,尽可能地将贫困户纳入产业发展覆盖范围。用好脱贫攻坚产业扶贫子基金和财政专项扶贫资金,整合其他涉农项目,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,做大做强基地规模。(李杰  任燕燕 区农牧科技局)

相关热词搜索:大棚 山区 蔬菜

上一篇:杨义长带队前往朱砂古镇实地查看汛情
下一篇:万山区“五类约谈”压紧压实“监督责任”

分享到:
收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