万山——鼟锣“鼟”出幸福年

投稿信箱:wanshanwang0@126.com      

2014-03-04 15:23:12   

素有“鼟锣艺术之乡”和“中国民间文化艺术”的万山鼟锣,是侗族人民的一朵奇葩。每逢重大活动或重要节日,“鼟锣”(打锣比赛)一直是热闹喜庆的主角之一。“鼟锣”从最初的比输赢向鼟锣艺术迈进,从最初的“下里巴人”逐步向“阳春白雪”迈进,从最初的“养在深山人未识”逐步让世人所熟知。


万山鼟锣

每年春节,我区群众除舞龙灯、放鞭炮、贴春联等活动是人们最基本的“规定动作”,“鼟锣”也是人们的首选择项目之一。

马年春节来临之际,笔者走访了鼟锣的有关人和事。

卖 锣

进入腊月,万山街头逐渐形成了“锣鼓市场”。

万山是“鼟锣之乡”,锣鼓作为一种普通商品摆在大街上叫卖并形成市场,是万山城区区别于其他地方的一道独特的风景。

马年春节即将来临,城区的“锣鼓市场”热闹非凡,从腊月初三到腊月二十八,笔者在大街上看到,“锣鼓市场”有时设在地磅房,有时摆在休闲广场,几十面锣鼓在“哐当哐当”地唱着,引得行人不时地驻足观看。

高楼坪乡水眼坪组村民、50多岁的吴培军,做了很多年的锣鼓生意,谈起卖锣鼓,老彭有说不完的话题,他说:全区每个乡镇到了赶场天,自己就用长安车拉着十多面锣鼓去赶“转转场”,以前只到黄道、下溪、敖寨等万山几个老乡镇,时不时地还到湖南省芷江的新店坪镇和新晃县去卖,现在万山面积扩大了,茶店、鱼塘、大坪这些乡镇我都去卖锣鼓,每场要卖掉三、五个锣鼓,一年要卖掉300多面,纯收入有十多万元。

正说着,一个中年人来问锣的价格,老彭指一个十几斤的铜锣说:“这面锣要1500元钱。”为了验证铜锣的质量,老鼓提起铜锣就量一番敲打,铜锣的“吆喝”响彻在城区的大街上。


买 锣

谈起“鼟锣”,是杨序黑老人的“最爱”。

已过古稀的杨序黑老人是下溪乡兴隆村村民,很小的时候,老人就与鼟锣结下了不解之缘,年少和年轻时,只要听到锣声,即使到吃饭也会撂起碗就跑了,跟随着同伴起村串寨去“鼟锣”,同时也不知敲坏了多少锣鼓。

几年前,杨老的铜锣“鼟”破了,再也无法用了,杨老也只有息下来。但 “鼟锣”的想法一直记之于心。今年,他召集几个儿子“开会研究”,一定要购置一套“锣鼓行头”参加鼟锣。

任务落实到小儿子杨小勇头上,杨小勇也是“鼟锣”的爱好者,同时这几年通过办建材厂富起来了,当然很愉快地答应了。

购置一套“锣鼓行头”要三、四千块钱,对于一般村民来说,是一笔不小的开支。十多年前,杨小勇与其他年轻村民一样,加入了外出打工的行列。由于我区经济的发展,政府出台了返乡民工创业就业优惠政策,2011年,杨小勇带着创业梦回到家乡,在该乡的公路边办起了建材厂,并通过自己的勤奋,把厂子摆弄得得红红火火,每年纯收入近二十万元。

今年腊月,杨小勇按照老父亲的“旨意”,花了4000元购置了一套“锣鼓行头”。

“过年了,买面铜锣,春节期间和大家去‘鼟锣’,热闹热闹。”杨小勇高兴地说:“花这点钱投资‘精神文化生活’,值!”

鼟 锣

每年的春节,万山很多村寨以及湖南芷江、新晃等地和村民都要自发地举办“鼟锣”,多年来,“哐、哐、哐”的鼟锣声响彻在湘黔边界,增添了浓郁的节日气。

粗犷的“鼟锣”声一直敲到黄道乡锁溪村小姚的心坎上。

20多岁的小姚从读小学到上完大学,一直没时间“鼟锣”——即使有时间,父母也不允许——2013年7月,小姚从某大学声乐专业毕业并有了一份较稳定的职业,小姚有时间“鼟锣”了,同时他希望在“鼟锣”活动中能把在万山传承600多年的鼟锣艺术发扬光大。

今年冬天,小姚用自己的收入花了一千多元买了一面铜锣,跟着该乡的鼟锣高手学习“鼟锣”技法。作为省级“鼟锣艺术之乡”的黄道乡,很多村民不仅喜欢鼟锣,更会鼟锣。

俗话说:内行看门道,外行看热闹。“鼟锣”给人的印象只是“哐、哐、哐”很单调的声音,但“鼟锣”的节拍很丰富,有“鸡啄米”、“可可锵”“鸡拍翅”、“麻雀过街”、“八仙过海”等60多种,同时“鼟锣”在结婚、立房、庆典、丧葬等活动中所表现的形式也各不相同。“鼟锣”从最初的“打锣比赛”到现在登台表演的艺术,其外延在延伸,范围在扩大,

据区文联副主席杨胜庆介绍,马年春节期间,各个乡镇的有关村寨子,都在各自准备舞龙灯、扭秧歌等一些文化娱乐活动,但有一样是绝对不会少的,那就是“鼟锣”,这是万山老百姓历年来的主打节目。

小姚在学习“鼟锣”的过程中,逐步掌握其传统技法和表演,他说:只要今年乡或村里有鼟锣活动,我一定会参加。同时他甩了甩提锣提得发麻的手说:“每次都要提着十多斤重的锣‘鼟锣’,这手很累的;如果让鼟锣能真正让外界所了解和人们热爱,最主要要把鼟锣这只‘手’解放出来,表演者既能敲锣,又能舞蹈,那就好了”。(黄隆高)

相关热词搜索:万山 ——

上一篇:第一页
下一篇:决战贫困 ——万山区 “减贫摘帽”工作纪实

分享到:
收藏